查看完整版本: 世尊的愁憂
頁: [1] 2

GWZW 發表於 2015-9-29 05:32 AM

世尊的愁憂

世尊的愁憂

日前在臉書上看見一則網友留言:

「~ 寶貝!... 不要再來了!天下事理皆相對,因果也是在輪迴,不必羨慕不必悔,因前果後緊追隨,勿言春去秋風吹,若欲不再有後悔,明年綠意大地回,了生脫死最乾脆。」

心有所感觸,就留言:

「不要再來,是阿羅漢,是自了漢,只顧自己解脫了生死,不願行菩薩道利樂有情,所以佛陀呵責阿羅漢是「蕉芽敗種」~~佛菩提的芽敗壞了!佛陀勸導,如果娑婆有 佛的正法住世時,還是要來人間行菩薩道利樂有情,以自、他眾生的苦、以苦為師,才能有成就佛道的一天。」

並聯結一篇登載在華嚴聖境故人來部落格的文章「生活中的佛法~有好多苦」,希望這位網友,透過這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菩薩是如何現見眾生的諸多苦惱,並在其中與之同事,同時在幫助眾生的利行過程中淬練提昇自己,所謂的「火中生紅蓮」。雖然菩薩道難行,但願我們常不忘「以苦為師」,不管有多少苦,都是菩薩善學之處。」

這貼文貼出之後,引發該名網友及一些讀者回響,留言道:

某甲(該名網友):真勇敢!發願再來!真勇敢!發願再來!
某乙:當然要發願再來啊!
某丙:大部分人是「不得不來」,有些人是有能力不來;但要成佛,最後還是得來。發大心菩薩則會發願再來。
某路人丁:眾生悲離苦,何忍不來?
看完網友的回響並留言祝願。

經過此次互動,讓末學想起 佛陀慈悲憶念眾生、愁憂若無人紹繼 佛種,誰能救拔無量無邊的眾生、遠離眾苦、終至成佛,茲恭摘錄相關經文如下:

《舊雜譬喻經》卷2:『昔佛坐樹下時,佛為無央數人說法,中有得須陀洹,有斯陀含,有阿那含,有得羅漢者,如是之等不可計數。時佛面色無有精光,狀類如愁。

阿難深知佛意,長跪白佛:「禮侍佛八年,未曾見佛尊顏無有光明如今日也。有何變應令佛如此?今日誰有失大行者?誰有為惡墮地獄者?誰有離遠本際者耶?」

佛告阿難:「譬如商客多持珍寶及數千萬遠行求利,道逢盜賊亡失財寶,其身裸住無以自活,寧愁憂不?」

阿難白佛:「其愁甚劇。」

佛告阿難:「我從無數劫來,勤苦為道,欲救度一切人民皆令得佛,我今已為自得作佛,而無一人作功德者,是以不樂身色為變。」阿難白佛:「今佛弟子有得羅漢,已過去者今現在住及當來者,不可計數,有得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須陀洹,亦爾叵計,雲何無因功德度者?」

佛告阿難:「譬老公嫗生十數女,當能典家成門戶不?」

阿難言:「不能也。」

佛言:「雖有羅漢無央數千因我法生,猶非我子,會亦不能坐佛樹下故。譬如生女雖為眾多,行嫁適人公嫗孤獨,我亦如是。」

時佛涕泣墮三渧淚,三千世界為大震動,無央數天龍神人民皆發無上平等度意,應時佛面端正悅好,無數光明千億萬變,十方徹照倍異於常,其見光者無不蒙度。

阿難白佛:「何以重光神變妙好乃如是?」

佛告阿難:「如老公嫗祠天禱地求索子姓,晚得生男,竪立門戶,豈不歡喜而自勞賀?今諸一切發摩訶衍意,是以踴躍,佛種不絕故也。」』

略譯重點如下:

『佛告阿難:「我從無數劫來,勤苦為道,欲救度一切人民皆令得佛,我今已為自得作佛,而無一人作功德者,是以不樂身色為變。」阿難白佛:「今佛弟子有得羅漢,已過去者今現在住及當來者,不可計數,有得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須陀洹,亦爾叵計,雲何無因功德度者?」』

佛陀回答說:

「就好像一對老夫妻生了十幾個女兒,長大後一個個要外嫁,最後只剩下這對老夫妻孤獨自活,我就是像這樣沒有子嗣可以傳宗接代;阿羅漢就如同這對老夫妻所生的女兒,不能像子息般繼承我佛門的家業、竪立門戶。」

佛陀因愁憂阿羅漢一個一個入滅,不再來,故不能繼承佛種,如此無人可以救渡無量無邊的眾生,因而流下三行清淚。三千世界為之大震動,因而感召不可計量的天龍神「皆發無上平等度意」(此平等度意,即大乘道意),如是 佛陀才得舒顏,端正悅好,無數光明千億萬變。故 佛陀說:「今諸一切發摩訶衍意(發大乘心),是以踴躍,佛種不絕故也。」

心得 : 身為 佛之弟子們應當「迴小向大」,發起自他兩利的「大乘心」行菩薩道,並發大心、紹繼佛種、荷擔如來家業;不要再讓 佛陀愁憂:佛種斷絕無人繼嗣,不再讓 佛陀愁憂:無量無邊的眾生何時才能脫離漫漫長夜?身為 佛子,莫負 佛恩! 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
kuomojo 發表於 2015-9-29 07:32 AM

這個故事告訴大家 覺悟如釋迦牟尼 一樣無法都看空放空
所以活人不可能五蘊皆空 所以別要求自己太高

markwu168168 發表於 2015-9-29 05:17 PM

請問一下,以前釋迦牟尼四處講道時,生活是自己處理,還是有人幫他料理由??

GWZW 發表於 2015-9-30 02:32 AM

以前釋迦牟尼四處講道時,生活是自己處理,還是有人幫他料理由??

釋迦世尊是有侍者的, 阿難尊者就是他的侍者.
然很多鎖事也是自已做, 就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開始所述 :

『如是我聞。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』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GWZW 發表於 2015-10-1 02:47 AM

j079 如果您真知道 成佛過程....有怎會如此說阿羅漢呢? 我想 您是認同才轉載的!!!  

阿羅漢有兩類, 一種是定性聲聞,也就是不迴心的阿羅漢,死後入無餘涅槃 ,不再出現於三界.
另一種是迴心的阿羅漢, 就是有著阿羅漢的証量,然發願生生世世都在三界度化有緣的眾生.

主文所說的是第一種不迴心的阿羅漢.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j079 發表於 2015-10-1 05:34 PM

GWZW 發表於 2015-10-1 02:47 A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阿羅漢有兩類, 一種是定性聲聞,也就是不迴心的阿羅漢,死後入無餘涅槃 ,不再出現於三界.
另一種是迴心的阿 ...

可否 麻煩您 提供阿羅漢分兩類等資訊 先謝謝您

若有緣 我再與您說明 我的體證~

ash1115 發表於 2015-10-1 11:22 PM

本帖最後由 ash1115 於 2015-10-1 11:22 PM 編輯

有聽聞在家居士或凡夫自修最多只能到三果阿那含就是極果,四果阿羅漢是要出家歸依才能得證,這種說法是真的嗎?

GWZW 發表於 2015-10-2 12:37 AM

j079 發表於 2015-10-1 05:34 P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可否 麻煩您 提供阿羅漢分兩類等資訊 先謝謝您

若有緣 我再與您說明 我的體證~ ...

以下煩請您參考 :

『經論中的「定性二乘」和「變易生死」觀念

所謂「定性二乘」,要為五種種性中的「決定聲聞種性」和「決定緣覺種性」,分別指那些先天祇具有聲聞根器、緣覺根器,而完全沒有佛根器的小乘人。他們由於本性所限,極其量祇能分別成就聲聞果、緣覺果,而永遠不能證得佛果。經論裏一再出現透露「定性二乘」構思的說話。例如《大般若經》提及「聲聞乘性決定者」、「獨覺乘性決定者」:

若有情類於聲聞乘性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能證得自無漏地。若有情類於獨覺乘性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依自乘而得出離。若有情類於無上乘性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,而於三乘性不定者,聞此法已,皆發無上正等覺心。

經文舉出「聲聞乘決定」、「獨覺乘決定」、「無上乘決定」、「三乘性不定」四類有情,而祇提到後二類有情在聽聞般若教說後得證無上正等覺;其言下之意,是即使般若經教的殊勝妙力,亦不能教前二類小乘有情達至佛的究極覺悟。

摘自 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
廖明活
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』

另 :

< 佛學大辭典>
Wiktionary-logo

【定性聲聞】

(術語)法相宗所立五種性之一。具本來唯一之聲聞無漏種子者。唯修聲聞之因,證聲聞之果,不更進求佛道,是曰定性聲聞。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GWZW 發表於 2015-10-2 01:18 AM

本帖最後由 GWZW 於 2015-10-2 01:18 AM 編輯

ash1115 發表於 2015-10-1 11:22 P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有聽聞在家居士或凡夫自修最多只能到三果阿那含就是極果,四果阿羅漢是要出家歸依才能得證,這種說法是真的 ...

以下請您參考 :

修行能不能達到阿羅漢果,不在於表相有否出家,而在於行者能不能接觸真正的解脫道慧學, 實質心態有否出家依教奉行。若有的話就有機會證得阿羅漢果解脫。

若人雖然出家,生活模式卻是在家人生活模式,這等於是在家。譬如,日本和尚的生活模式就是在家人。

以下是斯里蘭卡的那爛陀長老寫的《覺悟之路》中關於淨飯王的故事吧:

佛陀繞城乞食 淨飯王的皈依

  第二天,因不曾有人相約供齋,佛陀及其弟子們準備停當,沿著大街小巷,挨家挨戶地乞食。動身之前,佛陀這樣想:「過去諸佛入其眷屬之城後,是徑直到他們的家接受供養,還是挨家挨戶次第乞食?」後來,他明白,過去諸佛沿路乞食。所以,佛陀一路托著缽,來到迦毗羅衛國的街頭。

  當耶輸陀羅告訴國王佛陀這種有損王家體面的行為時,他大為傷心不安,急匆匆地來到佛陀跟前,行過禮後,迫不及待地問道:「兒呀,你為什麼要如此地在我臉上抹黑。看到你在大街上乞食,我做父親的受到極大的羞辱。你以前坐金色車輦外出效游,而我現在卻在街上乞食。這講得過去嗎?你為什麼要出我的醜?」

  「我不是在出你的醜。大王,我是遵守我家族的傳統。」佛陀答道。這使國王更加震驚:「但是,以乞食為生是我家族的傳統嗎?世尊,我們家族是大日王種,剎帝利的後裔,沒有一個武士曾經乞過食呀。」

  「大王,這不是你國王家族的傳統,而我佛陀家族的傳統。諸佛以乞食為生。」佛陀站在街頭,如此地勸說著國王:

  「正念乞食,正法行事,善行之人,此彼得樂。」

  剛聽完此偈,淨飯王即刻見道而證初果。他趕忙從佛陀手中接過缽,領著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來到王宮大院,用精美的佳餚供養他們。飯食之後,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誡大家:「正未能善行,勿作惡業,如此賢者,此彼得樂。」

  國王當下即證第二聖果(samadagami),於此同時,波闍波提夫人也證得第一聖果(sotapatti)。

  有一次,國王告訴佛陀,他曾拒絕相信傳言,說他兒子因嚴厲的苦修沒證聖果就歸天了。佛陀因此講了《法護本生故事》。佛陀說,在前生中,有人曾指給他看一堆白骨,但是,他還是不相信他兒子死了。這一次,淨飯王證第三果(anagami)。當淨飯王臨終躺在病床上時,佛陀給他講了最後一次佛法,他即證阿羅漢果,自我驗證瞭解脫之樂。七天後圓寂,當年佛陀40歲。

===
另 :

在家與出家,歸依三寶的理想是一致的,在修證上有什麼差別嗎?一般說,在家者不能得究竟的阿羅漢(arhat)。這是說,在修證上,出家者也是勝過在家者的,出家者有著優越性。然北道派(UttarApathaka)以為:在家者也可以成阿羅漢,與出家者平等平等。

北道派的見解,是引證經律的。如族姓子耶舍(YaZa),居士鬱低迦(Uttika),婆羅門青年斯特(Setu),都是以在家身而得阿羅漢,可見阿羅漢不限於出家,應有在家阿羅漢(《論事》,南傳57.342--344)。《論事》(銅鍱部論)引述北道派的見解,而加以責難。《論事》以為:在家身是可以得阿羅漢的,但阿羅漢沒有在家生活的戀著,所以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。《彌蘭王問》依此而有所解說,如「在家得阿羅漢果,不出二途:即日出家,或般涅槃」(南傳59下.43)。這是說,得了阿羅漢果,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,所以不是出家,就是涅槃。這一解說,也是依據事實的。族姓子耶舍,在家身得到阿羅漢,不願再過在家的生活,當天就從佛出家。這是「即日出家」說,出於律部(大正22.105中;789下--790上;大正24.129中)。外道須跋陀羅(Subhadra)是佛的最後弟子,聽法就得了阿羅漢,知道釋尊快要入涅槃,他就先涅槃了,這是「般涅槃」說,如《遊行經》等說(大正1.25中;大正24.397上)。依原始的經、律來說,《彌蘭王問》所說,是正確的。北道派與《彌蘭王問》,都是根據事實而說。吳支謙(西元二二二~二五三)所譯的《惟曰雜難經》,說到「人有居家得阿羅漢、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須陀洹者」(大正17.605上)。在家阿羅漢說,很早就傳來中國了,不知與北道派有沒有關係!(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,pp.185--186)

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kuomojo 發表於 2015-10-2 08:40 AM

看著看著 突然很想知道佛教裡的各種位階 三寶佛是最高位階嗎?
最低位階是什麼?昇階需要什麼條件?
中心有士官隊 部隊有幹訓班 政府有公務員普通考試
佛教有類似的...呃...要怎麼說{:51:}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waroro 發表於 2015-10-2 04:14 PM

本帖最後由 waroro 於 2015-10-2 04:25 PM 編輯

kuomojo 發表於 2015-10-2 08:40 A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看著看著 突然很想知道佛教裡的各種位階 三寶佛是最高位階嗎?
最低位階是什麼?昇階需要什麼條件?
中心有士 ...
沒人回,那我簡單回一下

佛教這樣分

六凡,就是六道,包括天人,都是凡夫


以下始為聖人

初果須陀洹,叫見道位,「入流」,入聖人法性流。當潤人天七番生死。證初果後,有天眼通與天耳通。

二果斯陀含,是修道位,一來果,還需要再一往來於人天。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。

三果阿那含,是修道位,不還果,不再還生欲界。有神足通

四果阿羅漢,是無學位,無生,解脫生死,不受後有。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。漏盡通。


再來是菩薩,藏通別圓四教有所不同,我們以最圓滿的圓教來分

菩薩有五十一階位:

十信:十信菩薩沒有見性,無明沒破。

        第七信位菩薩,斷盡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,斷證功夫與小乘四果羅漢相等。
        對淨土念佛人來講呢,是事一心不亂了,生方便有餘土。

十住:賢位菩薩

        圓教初住菩薩,十信行滿,破一品無明證初住位,才成法身大士。
        對淨土念佛人來講呢,剛剛得理一心不亂,花開見佛悟無生,住實報莊嚴土。
        對禪宗參禪人來說呢,就是明心見性,證無生法忍。

十行:賢位菩薩

十迴向:賢位菩薩

十地:聖位菩薩

       八地(不動地)菩薩,不動地前才捨藏,已經捨去了藏識(阿賴耶識)的名稱,只剩下異熟識跟阿陀那識

等覺:一生補處

佛:究竟圓滿成佛,回歸自性常寂光,最高最究竟了



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kuomojo 發表於 2015-10-2 06:50 PM

怎麼沒有阿梨耶尊者?羅漢尊者也是證果聖人耶?
十六阿羅漢、十六尊者 是釋迦牟尼得道弟子
阿羅漢是專科班 十六阿羅漢、十六尊者是正科班

waroro 發表於 2015-10-3 11:19 AM

本帖最後由 waroro 於 2015-10-3 11:37 AM 編輯

kuomojo 發表於 2015-10-2 06:50 P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怎麼沒有阿梨耶尊者?羅漢尊者也是證果聖人耶?
十六阿羅漢、十六尊者 是釋迦牟尼得道弟子
阿羅漢是專科班  ...
尊者是敬稱,當然也使用在已證果的聖人上

但是尊者一稱,並不是果位之稱,所以並沒有指出明確的果位

個人覺得,佛教”尊者”的用法,就像道教的”真人”一樣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kuomojo 發表於 2015-10-3 12:22 PM

本帖最後由 kuomojo 於 2015-10-3 12:23 PM 編輯

waroro 發表於 2015-10-3 11:19 A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尊者是敬稱,當然也使用在已證果的聖人上

但是尊者一稱,並不是果位之稱,所以並沒有指出明確的果位

須跋陀羅是佛的最後弟子 光聽法就得了阿羅漢
四果阿羅漢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
十六阿羅漢尊者是釋迦牟尼得道弟子是證果聖人 怎麼會連初果須陀洹都比不上?
很明顯的釋迦牟尼有偏見 對這十六位得道弟子 明褒暗貶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waroro 發表於 2015-10-3 02:40 PM

本帖最後由 waroro 於 2015-10-3 02:41 PM 編輯

kuomojo 發表於 2015-10-3 12:22 P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十六阿羅漢尊者是釋迦牟尼得道弟子是證果聖人 怎麼會連初果須陀洹都比不上? 不知大大問題是什麼?

既是十六阿羅漢尊者,就是阿羅漢果位了,怎麼又會連初果須陀洹都比不上?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頁: [1] 2